北上讀神科 尖子鋪後路
2021年11月3日

近年,香港政經大洗牌,想有出頭天要與祖國靠攏、熟習國情,一班香港尖子毅然到北大、清華等內地著名學府就讀金融、法律、醫學等「神科」。由於兩地專業認證未打通,他們善用策略,為回歸香港職場做好準備。專家指出,尖子北上讀書,有利於培育一批「忠誠精英」治港人才,是最好的國民教育。

撰文:黃愛琴  本刊記者

施漢銘(Edmond)2016年中六時透過校長推薦計劃升讀北京清華大學,主修法學及管理學雙學士。入學過程可謂過五關斬六將。首先是校內遴選。在他母校培僑中學,只有全級頭十名才有資格報名。校長面試後,產生推薦名額,進入第二輪的清華篩選。來自全港學校的推薦人需遠赴北京清華校園,進行為期7天的體驗和面試。

清華比港大更好?

DSE放榜前,Edmond收到清華給予的有條件取錄(conditional offer)。以他的公開試成績,可穩入港大,最終他情歸清華,皆因覺得機會更稀缺。「每年香港三大畢業的人很多,但是在清華畢業的香港人很少,我覺得未來的趨勢是需要更多這類人才。」

對於他上京讀書,當時家人意見分兩派。「爸爸堅持叫我去清華,媽媽和祖母則希望我留在身邊,她們擔心我日後有就業問題。」香港一般只認可港大、中大及城大的法律學位,日後他想回港從事法律行業,便要趕上本地的執業要求,例如要在香港再讀一個法律博士學位(Juris Doctor, JD),再考法學專業證書(PCLL)。

不過,他覺得爸爸的觀點更可取,就是在清華可以累積到更好的人脈關係。「我的同學都是省狀元,出來工作後能力更高,可以平步青雲。」結果畢業後,他有兩名室友在北京當律師,一個做私募基金,另一個做反壟斷,第三位室友去了安徽當公務員。他稱,與清華同學感情不俗,將來會互相幫助。

徐潔琛(Jennifer)有另一個故事。她正在香港大學眼科學系(Ophthalmology)就讀研究型碩士(MPhil),算得上是天之驕子,而本科學歷,是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。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她,自小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,從未變改,就是當一名醫生。

「我六歲時,因為腸胃手術,入醫院住了一個多星期,醫生護士悉心照顧,覺得他們很有使命感,就想從醫。」可是香港讀醫門檻太高,她的DSE成績足夠入香港的大學,卻與醫學院無緣。

回內地讀醫

為了實現理想,她毅然決定回廣州升學。「我亦有考慮過去英國、美國和台灣讀醫,但是英美學費難負擔。當時覺得廣州同香港較近,流行病較似。」

雖然在內地讀醫較易入,但是如果想回流香港,難度則相當高。跟外國醫科生一樣,內地醫科生同樣要通過香港醫務委員會(The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)的執業試,才可在港執業。這個考試過往的合格率只有三四成。而且內地醫療體制與香港差異大,銜接更難。

然而,這個殘酷現實並沒有嚇怕她,並且從一開始,她就以回港執業作為目標。

職業策略

Edmond亦面對同樣的困局。他一度想過,畢業後先在內地的法律機構工作,累積經驗作為自身優勢,再為回流的道路籌謀。最終他採取了另一種策略,就是到美國喬治城大學修讀一年制法律碩士學位,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(New York Bar Exam),以Registerd foreign lawyers (RFL)身份回港,實習兩年就有執業資格。現在他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已讀了兩個月。雖然道路較為迂迴曲折,但是他覺得自己將來工作優勢更大。「如果我能同時在香港和大陸執業,會比只有香港執業資格更吃香。」

無獨有偶,Jennifer從南方醫科大學畢業後,亦選擇去「浸鹹水」。她考上了英國名校UCL的臨床眼科碩士課程,「UCL附屬的眼科醫院是全英國量好的,課程由頂尖眼科醫生任教。」留英一年讓她開了眼界,啟發她走學術路線,「在英國,我發現不少眼科醫生同時亦做研究,在大學教書。」回港後,她獲港大取錄當研究生。未來她打算兩條腿走路——一邊做眼科研究,一邊考執業試。

尖子北上讀書,其實並非新鮮事,早在2004年,北大、清華已落實在港免試招生,當時條件為會考成績4A或以上並需通過面試。同年華潤集團發動「銀彈攻勢」配合,宣布會在7年內資助400名港生到上述兩校升學,每人可獲3萬元生活費。

尖子升學選擇多,之所以看中內地學府,不外乎兩個:一、感覺世發展將以中國為主導,想及早適應變化;二、畢業後想留在內地發展。

不過,在內地發展這個如意算盤,也不是這麼容易打得響。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於2017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港生在大陸求職,面對不少困難,例如缺少內地人脈關係(40.4%)、未能應聘國企和事業單位(35.1%)、因港人身份而被用人單位拒收(34.8%)等。

「過去每年都有七八成港生回港工作,近年留下來的人多了,但仍以回港為主。」香島專科學校校長羅永祥說。他自2002年起推動內地升學工作。

至於港生回流,亦要面對三個認受性問題。「內地學歷,香港政府是承認的;專業上,則視乎個別行業而定,法律和西醫並不承認;社會認受性也是問題。」一國兩制青年論壇主席何建宗分析。最近該會在黃廷方慈善基金的贊助下,設立了「港生內地升學網」這一內地升學資訊平台。

在羅永祥校長眼中,內地升學是培養香港「一國兩制」人才、落實「愛國者治港」的重要途徑,且本身就是一種國民教育。尖子北上讀書,將有利於培育一批「忠誠的精英」。不過,如果要成為主流,就要打通兩地專業資格未接通的關卡。

節錄自2021年11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